雷磊:从“看得见的正义”到“说得出的正义”
曼克维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许多亚欧地区国家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这些国家正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取得了非常具体的成果,而且未来前景广阔。
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 赵叶:首先还是专业对口,我学了7年的交通专业,个人首选肯定是想从事交通类的工作,和我的职业规划是相关的,之后才会考虑到地方。另外就是学校满意,我们会把最优质的学生输送到国家最重点的企业、重点的领域里去,这是平台带给我们的优势。
对接会上,来自能源动力、材料化工、装备制造、信息通信、集成电路等15个重点领域行业的35家企业,与到会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5所高校现场面对面对接。5月26日至6月1日,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期间,各地各高校将举办行业性、区域性、联盟性等各类校园招聘活动1.5万场。吸引了来自京津冀地区的3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参会求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毕业生 陈权宏:我是贵州生源,因为大城市可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平台,我想在这边学习一些技术以后,再回到家乡去,为家乡的建设做一些贡献。从学生的本身来讲,他的成长速度、对企业的理解,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概念上来讲,都会有更成熟的成长。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刘晓杰:企业满意,能够优先挖掘到一些好的生源。本场京津冀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优质用人单位参与,120家现场参会的用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占54%,民营企业占28%,事业单位占11%,三资企业占7%,岗位信息覆盖信息通信与互联网、装备制造、能源动力、建筑地产、金融、教育、农林、医药卫生等行业,涉及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电气类、自动化类、航空航天类、金融学类、工商管理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等学科专业。每隔几天,专业护士会上门监测母亲的各项生理指标,还可以帮忙拿药、陪同看病等。
上海社区如何帮助失能失智老人?提到老年人有一个词经常被大家说起,那就是失能失智。这里的店员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虽然有存在轻度或重度认知障碍,但是都可以正常沟通。家庭照护床位,也就是把养老院搬到了自己家里头,如果我们可以去比喻的话,床位是千条线,那么应急中心就是一根针,因为当他有各种呼叫和需求的时候,应急中心如何反应,来,我们去看一看。他们或者是对这个疾病不了解,或者是有很深的病耻感,觉得去医院筛查认知障碍有损尊严,往往拖到最后,情况严重,已经很难再干预。
在每一个家床下面,还装有一个睡眠监测仪,记录老人的睡眠时间、翻身次数、离床次数等信息,由此形成报告,评估老人的健康状况,还可以排查一些异常情况。结果发现认知障碍人群占比约占3.5%,但存在认知障碍风险的人群,已经高达15.7%。
家床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呈现着街道377个床位的即时信息,一旦老人按下了呼叫铃,大屏幕就会拉响警报。早上7点,上海市甘泉路街道65岁以上的老人们开始了每两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在这个街道的家床服务内容中,有做饭、清洁、康复按摩等300多个项目,老人像点外卖一样自由选择,可以单点,也可选择套餐。为了照顾好母亲的晚年,沈绍桢花了不少心思。
在上海,近年来一些旅行社兴起了不需儿女陪伴,专门带老人出游的爸妈之旅。许多人的印象里,上年纪就等于和运动说了再见,健身场馆也因担心纠纷,普遍有婉拒老年人的潜规则。在上海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本周五,记者看到不少老人正在社区的长者运动之家做运动。在我国,百分之九十的老人希望在家养老,本周,我国首份《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公布的16个服务项目就包括,对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支持,对于选择在家供养的特困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上海的家床服务正是对于居家养老的一次探索。
工作人员是专业的社工,并且经过了照护和认知障碍干预的培训,照护比一般是1:3。新发布的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专门强调了对老年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的重要。
上海家床服务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黄浦区的沈绍桢老人,是上海市553万老年群体中的一员。在大宁路街道,类似的长者运动之家有7个,每家覆盖周边四五个小区,老人出行十分钟以内就能到达。
白岩松:在这次上海采访的过程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说从数据上来看,上海的老龄化好像比较重,但是你仔细看,这不依然是一座拥有巨大活力的城市吗?是啊,如何保有积极和健康的老龄化的进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尤其是我们个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使用的这台机器,经过智能改造,能够按照老年人身体承受的幅度,自动调节重量。尽管已经68岁,他还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从早到晚忙得停不下来,除了做饭、接送小孙女,他还有一个更大的牵挂,那就是已经97岁高龄的老母亲。因此,我们需要照照上海这面镜子,一方面关注今天的老人,同时关注明天的我们自己。储蓄金钱,但更要储蓄健康,始终保有快乐的心情,相信你我都应该做到。其中,基础套餐包含每月13个小时的上门服务,政府补贴后价格是360元,但补贴只有半年。
本周,记者走进了上海一家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养老中心,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家略显别致的记忆咖啡店。今年在所有项目结束后,新增了脑健康筛查。
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最害怕突发疾病。2019年开始,上海在各街镇推行老年人认知障碍早期筛查。
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脑健康筛查还是第一次接触。每位锻炼的老人还会佩戴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
让机构欣慰的是,补贴结束后,绝大多数老人选择了续签。顺着咖啡馆往里走,就是认知障碍老人日间干预中心。曹洪梁老人今年77岁,他患有高血压,还因前列腺癌动过手术。紧急呼叫铃提供24小时应急服务,另一头连接着街道的家床服务中心。
前不久,刚刚公布的截止到去年年底的数据显示,上海户籍人口当中,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36.8%,也就是100个人当中,有接近37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比全国这个数字还要多一倍,上海可能比全国的其它地方要提早20年面临了老龄化的冲击,也因此他们在开展养老工作方面要更早,也可以说现在做得更好。除了家庭适老化,如何让老人更低门槛参与社会生活,也是上海探索的方向。
上海计划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长者运动之家不少于100个。在上海,高龄、独居、纯老三类家庭,最高可享受3000元补贴,许多区提供的基础套餐报价3000元,几乎可以0成本改造。
失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内容,但近些年关注失智的力度越来越大,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失智情况让很多变老的人担心,我们该怎么办?如何更多地了解它?如何早发现,早干预,延缓假如可能出现的失智进程?在这方面,上海以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为抓手,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早上7点,上海市甘泉路街道65岁以上的老人们开始了每两年一次的免费体检。
上海家床服务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黄浦区的沈绍桢老人,是上海市553万老年群体中的一员。今年在所有项目结束后,新增了脑健康筛查。在这个街道的家床服务内容中,有做饭、清洁、康复按摩等300多个项目,老人像点外卖一样自由选择,可以单点,也可选择套餐。老人力量足时,机器会维持训练难度,当检测到老人力气减弱时,机器就会降低难度,防止运动损伤。
通过在咖啡馆工作,他们重新接起与社会中断的联系。就在上周,老西门街道家床中心与社区卫生中心举行了医养结合共建仪式,家庭照护床位将升级为家庭病床,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将上门为老人提供问诊、配药、康复等服务,养和医之间的最后100米有望打通。
在大宁路街道,类似的长者运动之家有7个,每家覆盖周边四五个小区,老人出行十分钟以内就能到达。失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内容,但近些年关注失智的力度越来越大,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失智情况让很多变老的人担心,我们该怎么办?如何更多地了解它?如何早发现,早干预,延缓假如可能出现的失智进程?在这方面,上海以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为抓手,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
在每一个家床下面,还装有一个睡眠监测仪,记录老人的睡眠时间、翻身次数、离床次数等信息,由此形成报告,评估老人的健康状况,还可以排查一些异常情况。工作人员是专业的社工,并且经过了照护和认知障碍干预的培训,照护比一般是1:3。